前續【桃園復興】赫威山、烏來駐在所~南北插稜線馬岸鞍部賞山毛櫸O形(1/3)-上午雨中行
沿路過幾乎及小腿的溪,還有鑽大倒木,在一路的陡上後,終於看到路標《往1373峰獵寮,小烏來古道西段》,一旁就有一條小溪,Terry看了下時間,示意我們在此用中餐,
*
雨還在下著,所以大夥七手八腳的拉起外帳布的四個角,架在樹上,當成是外帳擋雨,10個人一起擠在裡面煮個熱食,匆匆吃完後,連忙趕路上到南北插稜線看看此行的主要目的:山毛櫸(註二)。
引用自走進山毛櫸的世界--推薦北插天山賞山毛櫸最佳路線(馬岸鞍部上北插天山) ~ 薛鱉 @ 登山補給站
曾經聽說北插天山賞山毛櫸最美最壯觀的地點在南北插主稜靠近北插天山這段。我在想北插天山首當東北季風迎風面,那南面的北插天山應該比較避風,應該還有山毛櫸可欣賞。
木屋遺址上馬岸鞍部約120分,沿路腳踩點較小又斜坡,不小心很容易踩滑危險,不適合沒經驗的山友。
加上今年11月沒有高山活動(2008年11月雪山賞巒大花楸),決定走走木屋遺址經馬岸鞍部登北插天山,印證這段山毛櫸的世界。
在這裡先提醒各位山友,木屋遺址上馬岸鞍部約120分,沿路腳踩點較小又斜坡,不小心很容易踩滑危險,不適合沒經驗的山友。
馬岸鞍部上北插天山約80分,這段是山毛櫸的花花世界,請愛惜山毛櫸,因為這裡的山毛櫸垂手可得。簡單的說,如果走木屋遺址經馬岸鞍部登北插,比正常路線多出120分,爬北插天山已經很累了,還要多出這120分不好走的路線,還是要衡量自己的體能。
*
北插天山首當東北季風迎風面,那南面往南插天山的主稜上應該比較避風,是山毛櫸最美最壯觀的地點,讓人有一縱南北插天山的雄心壯志。
「北插天山高度有1727公尺……山稜連接南插天山,成為插天山系的母山。」1950年代的登山前輩謝永河如此形容了北插天山的重要性。
北插天山又名塔開山,泰雅族稱其「Babou Rupe」,意謂如草席般的山峰。這座蓊鬱的中極山,孕育台灣山毛櫸,形成大面積的純林,因而被劃入自然保留區保護。
一路的陡上十分乾脆,好不辛苦,最後,終於能夠站在南北插稜線的一點上,仰望看著眼前一片灰白的天空,看著每一株山毛櫸都是像「山中的珊瑚」般的樹枝在天空中狂亂揮舞。
這也是我過去熟悉的冬季爬山的特色。
*
這和當初的期望有一點或落差。不過.....................
看著指標《往北插天山80分鐘,往南插天山360分鐘》。
只要能夠一度站在這稜線上,即使是其中的一點,也足夠的讓我心滿意足,此時抬著頭的臉上淋著一滴滴從山毛櫸從四面八方上飄落下冰冷的雨滴....雖然還想多吹一點東北季風,
「已經足夠了吧!今天就到此為止吧!」好像在這麼說‧
隨後體認到時間的急迫,深吸一口氣後,心領神會,旋即趕忙下山。
現在的時間是1:40pm....
下山的速度果然是比氣喘吁吁的上山快上許多,20分鐘後回到中午用餐的地點,然後整裝背上背包準備下山‧
*
2:10pm開始下山...
「加上1小時到三叉口,1小時到水源地,1.5小時到第一登山口‧剛好天黑‧」這是我心裡打好的如意算盤‧
不過計畫趕不上變化,就是形容這種情況‧
回程時,大夥都不由自主的加快腳步,沿途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走,伴隨著已經下了一天的雨,走起來十分濕悶,不過下山的路總是比較快,回到三叉路口的時候已經是 2:50pm‧
其中往右的方向是沿著原路回到木屋遺址,直行是走西北向路徑,Terry的計畫是從「赫威陸路、出北插第一登山口‧」
馬上就是一段不囉唆的陡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咕噜咕噜的滾到山底一般,好像有下切30度~45度那麼的陡,想起了像是逐鹿山下雲森瀑布的那一段下坡,不過路沒那麼長就是了‧
很快的聽到溪澗的聲音,GPS的地圖上並沒有這條山溝,不過猜想應該是赫威水路吧,不過前行的路徑已經被倒下的大倒木完全湮沒,全體在此先行稍等,信還是一直在前頭先行找路‧
「這裡沒有登山條,看起來不像有路的樣子。」信說完後便跑到山溝邊。
「讓我先去下游探探路。」說完後又跑到溪邊。
「下游有一兩條登山條,但是登山條的間距很大,不保證一直都有登山條。」從遠遠的身影傳來。
看他跑左跑右的沿著溪谷邊找路,這裡的登山條顯然已經十分鮮少,不過信還是找的到一兩條,路線方向大致是沿著溪谷下游的方向走‧
接下來,大夥聚集在漸漸暗的水路邊,聽著潺潺流水聲,接下來,信也回到Terry旁,接來就是聽領隊的處置。
*
現在的狀況如下:
- 位置:N24 47.297, E121 26.401。
- 人員:登山隊伍共11人‧個個健腳(除了我以外),雖然已經下了一天的雨,人員身體狀況良好。
- 時間:下午3:50pm,已經在此溪谷摸了約30分鐘,距天黑約1.5小時‧
- 方向:登山條鮮少,方向往溪谷路線‧前方原有路徑因倒木而湮沒,附近探無登山條。
- 路跡:但前方路跡因為已經被倒木完全擋住,隊員在倒木附近搜尋後並沒有發現明顯路跡或登山條。
- GPS :標明赫威神木的路就在附近,GPS上顯示約是還要下降約40公尺可切到陸路,直線切入約有200公尺的直線距離,在海拔1220公尺處‧前方的路跡不明。
- 紀錄:手邊的紀錄(註一)以登山補給站 (藍天圖集[8]桃園縣復興鄉 小烏來及福山村馬岸之越嶺舊道)的為主,隊員們並沒有人帶有溪谷路線的航跡,或是可供參佐的紀錄資料。
接下來的決定,大致上有兩種方向:
- 沿溪谷走下去,想辦法找到赫威水路/陸路交會點,由原計畫走赫威陸路、出北插第一登山口‧
- 往回爬那陡到不行的上坡,先由原路折回到三叉口,再經由木屋遺址走回北插第一登山口‧勢必得摸一點小黑。
如果您是領隊,您會怎麼選擇呢?
*
往回爬那陡到不行的上坡,先由原路折回到三叉口,再經由木屋遺址走回北插第一登山口‧勢必得摸一點小黑。」Terry的建議是走(2)‧
「沒關係,我們多花一點時間往回走,回程的路線十分明確,就算摸一點小黑也沒什個關係,頭燈拿起來照路就是了。」Terry誠懇的解釋他的想法。
「慢慢走,總是會走到的!」
這樣的決定很快的被大家接受,開始往回走。
然後再度回到陡的不償命的上坡,好不容易踏著泥濘路回到三叉路,時間約是4:20pm。雖然是氣喘吁吁,但是覺得走原路折回比想像中的來的快。走起來的感覺也比較踏實。
然後沿著早上的路徑,折回到木屋遺址,Terry示意在此小休息,畢竟下了一整天的雨,又有一點小狀況,大概是想在此做人員體力的整補‧
20分鐘後,5:00pm,大夥開始由木屋遺址出發,經水源地,走樹根路,回北插第一登山口‧
這條路也是我萬般不大情願走的路,原因是第一次上北插天山時,也是摸黑走這段路回第一登山口的,當時的紀錄是這樣的‧
*
果
然下到水源地已經下午5:30,當時天已經幾乎全黑,無奈,果真上山和下山所花的時間相當,有個藉口是還不相信我的La New登山鞋,走起路來十分擔心滑倒跌跤…如果當下果敢一點自然摔滑下去,或是穿耐髒的衣服,我想也許會快一點…
就在天空逐漸漆黑而且還帶濕滑的下山過程中,5:30pm我們終於走到水源地,檢討一下實在不大會走下山的路…走的實在太慢,據有些山友說;下山都只花1.5hrs就可到…(又是神人嗎?)
所幸我和老弟都有戴頭燈,手電筒,和憑著剛敗的GARMIN Oregon 400T的航跡,和沿路的登山條,一步一步的走回去…
在水源地又補充一瓶水…早就顧不了有沒有蟲不蟲的事了…咕哩咕哩的罐下半瓶水,一心只想支撐到回去為止…
其實連白天從水源路走到小烏來第一登山口都需要2.5hr,更何況現在是摸黑的情形下當然更是快不起來…,甭說是一路的樹根路…
所以我和老弟就一前一後慢慢走,一前(老弟)一後(老殘)相互呼應,互相看著彼此微弱的燈光…互相叫喊、說話打氣…
所以我和老弟就一前一後慢慢走,一前(老弟)一後(老殘)相互呼應,互相看著彼此微弱的燈光…互相叫喊、說話打氣…
這段路程對我們兄弟倆來說,是很珍貴的感覺,自從小時候一起和外人打架以後,已經很久沒有這樣共患難的感受…
我深知自己的狀況,不能倒下,也不能走的太急、太喘,要在自己身體還能支撐的極限下運作…所以沿路上多做短休息,老弟說看我的臉色像是快掛了一般…其實我覺還好,只是走得慢一些,喝的水太少,體力大量降低和不相信自己的登山鞋的緣故…
摸黑走樹根路真是不好走…,還好曾經摸黑走下七星山,當下應不覺得害怕…只時覺得應該走東眼山的路的話應該比較好走吧,只憑著Tony的文章和當天不少山友的選擇…
引用法賓兄(2007/8/6北插天山登山路徑簡介)
(一)東眼山森林遊樂區經東滿步道至水源地、木屋遺址上北插:這條路線落差較小,登山口海拔約900公尺,然而由於東滿步道路途遙遠,走起來很花時間,回程步道又是上坡,所以並不比滿月圓線輕鬆。
(二)東眼山森林遊樂區上東眼山循稜線至拉卡山,接東滿步道至水源地、木屋遺址上北插:此路線可說是上一路線之副線,亦不輕鬆。
**********************************************************************
下山一路踩樹根路時,經常想起老婆和兩個寶貝蛋…有時會懷疑自己為什麼那麼的沒事找事做…
現在腦中又想起這句話: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當受到某人無故的譴責時,或以為理所當然會被接受卻不被接受時,我會比平常多跑長一點的距離,讓自己的肉體多消耗一點…如果生氣,就發在自己身上吧。如果不甘心就折磨自己吧。…
當受到某人無故的譴責時,或以為理所當然會被接受卻不被接受時,我會比平常多跑長一點的距離,讓自己的肉體多消耗一點。…如果生氣,就發在自己身上吧。如果不甘心就折磨自己吧。…能默默吞下的,就那樣全部往自己肚子裡吞,…再努力把那個放進所謂“小說“這樣的容器中,以故事的一部份釋放出來。 」
**********************************************************************
不過運氣很好的是…還好沿路山友掛的登山條夠多,雖然快到出口約300公尺處也有小迷路…,到處都有路條…不過似乎都能到…只是到不同的出口吧…當時卻嚇得精疲力盡的傻兄弟一身冷汗…
不過還是有驚無險,靠著GPS和運氣找到來時路…
看見外頭的星星感覺到全身疲憊感都消失…彷彿感受到上天的眷戀一般…
走回私人私人停車場已經8:00pm,當然只剩我們一台車…
一上車就猛灌水…再打電話回家報平安…一路開回家…
等到回家都已經10:30pm…當時心有餘悸的想想再緩一緩爬中級山…
直到現在回想當天的行程都歷歷在目…
而今,爬北插至今已經兩個禮拜,現在我可以肯定的說,我還會爬中級山…
我還會再爬北插…而且從東眼山登北插…...
*
兩年的時間過去了,情況有改變了嗎?或許有吧。也許當時的感想有一點太過激動,不過當時的感覺彷彿仍然眼前,歷歷在目。
今天,腳上已經穿的是雨鞋代替當時的La New的登山鞋,背包的水還很充足的可以支撐到登山口為止,手裡拿著兩隻登山杖(上次應該是拿一隻),天空還是下著雨,踏著樹根路前進下坡時要更小心注意,精神和體能狀態都良好,自忖走回去不成問題吧!此外還有10位同行的朋友,另外還有一直和安德魯,阿璋和阿峰,Terry走在一群‧
還不時可以看到前行的信,每每會停下來看看後軍的情形‧
「還可以嗎?有沒有問題?」信問。
「嗯,還行吧!」我有氣沒力的答。
然後再出發前行。
這段路也許正是依然是如此的這般永遠的存在,其實摸黑走起來的感覺已經不太一樣了。不太像是那個眼睛充滿血絲,內心含著淡淡恐懼走不快的傻瓜兄弟倆;
眼前依然還是一個漆黑,那是一種在淡淡月光下還朦朧看的到一點點的路,加上10個直徑一公尺的頭燈亮的範圍,不規則的重複照在路的前方,遠遠不時還可以聽得見狗吠滄桑的聲音,那種拉長高音的嘶吼,像似拼了命的指引著我們回到文明世界般的渴望‧
不規則的重複照在路的正前方,遠遠不時還可以聽見狗吠的聲音,那種拉長高音的嘶吼,像似拼了命的指引著我們回到文明世界般的渴望‧
而我的渴望是望眼欲穿著看著眼前林間的出口的亮光,哪裡彷彿就是一個強烈的出口,巨大吸引著我集中的注意力‧然後低頭看著GPS指標的距離逐漸接近第一登山口,我用的專注更強烈,強烈到幾乎想把林子給看穿為止。
然後不一會兒,已經聽到一些人聲後,知道今天的行程差不多到終點了。
↓10號巨木 ↓赫威巨木
北插天山神木群~台灣海拔最低紅檜巨木群
*
雨幾乎已經完全停下來了,在下了一天的雨之後,幾乎是11小時後,地上還是有一點潮濕,這停車場的燈火格外顯眼,依然是和上次一般炫黃著不間斷的亮著,點亮著我心內漆黑路徑裡的一線希望。
7:28pm,已經出北插第一登山口,雖然已經摸黑了約2個鐘頭,走這段路的感覺上,比起上一次時間約莫快了一小時的時間(7:28pm vs. 8:20pm)。
雖然完全不覺得自己好像是克服了什麼?或是找到了什麼?
坐在Terry的車,自覺精神和氣力狀態都還好,雖然心裡還是會有陌生的畏懼,希望下一回,這樣的感覺能夠減少一點。
能夠有多一分的勇氣面對未來不可知的困境多一點,現在的我正需要這樣的歷練。
「插天山系 ( Chatianshan),有一天我希望再回來看看您。」
待續【桃園復興】南北插稜線馬岸鞍部賞山毛櫸O形(3/3)-心得檢討
*
今日行程 總里程:11.2 公里;總時間:10 小時 40分 總高度差:680公尺(H836M~H1516M)
南門市場大門口集合(6:20am)→小烏來風景區(7:36am)→小烏來第二登山口入口(8:43am)
→赫威山(9:02am) →烏來駐在所(9:50am)→水源地(10:24m)→木屋遺址(11:17am)
→三叉路口(11:59am) →小烏來古道西段叉路口(12:36pm) →馬岸鞍部(1:40pm)
→小烏來古道西段叉路口(2:08pm)→三叉路口(2:50pm)→轉走西北向路徑(2:50pm)
→赫威水路(4:00pm)→折回三叉路口(4:20pm)→木屋遺址(4:40pm) →赫威神木(5:18pm)
→第一登山口出(7:28pm)→南門市場大門口集合(9:20pm)
*
註一:北插天山賞山毛櫸最佳路線(南插→拉拉山除外之不二地點)
去程:小烏來第二登山口入,經赫威山、赫威前峰、水源地、木屋遺址、三叉路口、小烏來古道西段叉路口、馬岸鞍部。
回程:馬岸鞍部、小烏來古道西段叉路口、三叉路口、轉走西北向路徑、赫威水路/陸路交會點、赫威陸路、第一登山口出。
集合時間地點:0620北市南門市場大門口 或 0650三峽交流道橋下 或 0810小烏來登山口停車場。
若天氣不佳,取消行程。( Oct/30(六) 05:30前上網公告 )
全程含休息約8-9小時。
攜帶物品:一日中級山標準裝備 (餐點自理),照相機(攝影愛好者)
請攜帶替換用衣物一套,置於車上,下山更換乾淨衣物後再上車,以維持車內空氣品質。
報名人員需認同:可能需找路、走錯路、摸黑、在山上過夜等情境,請務必裝備齊全,風險自負。
日出時間: :05:59 日落時間:17:16
小烏來風景特定區10月份淡季,08:00開始收費。
08:00前到達收費口的山友,請先行通過收費口。
人員:
車輛(南門市場):Terry/安德魯/Alice 3台
Terry/阿峰/千山
安德魯/阿璋
小烏來遊樂區收費口:Alice/Phoebe/阿芳
登山口停車場集合:_信/mpro99/紀仔2人
參考地圖:
1/25,000白雞,熊空,東眼,北插天山健行登山路線圖 (台灣交通出版社)
請閱讀以下參考資料並列印攜帶:
藍天圖集[8]桃園縣復興鄉 小烏來及福山村馬岸之越嶺舊道
獨步山林間737:小烏來古道(西段),保阿爾山 [2008/6/21]
註二: 2009-2-22 【新竹尖石】北得拉曼山(內鳥嘴山)~登中級山兼欣賞山毛櫸和五顆紅檜巨木之旅
植物介紹:台灣山毛櫸 Taiwanese beech
學名:Fagus hayatae Palib.
科名:殼斗科
臺灣特有種,屬於冰河孑遺種,主要分布於北臺灣中海拔地區。分布地區為臺北縣:逐鹿山、北插天山、魯佩山、南插天山;宜蘭縣:銅山、阿玉山等。
台灣山毛櫸,又名水青岡,台灣特產種,屬落葉喬木,高可達20公尺,樹幹灰白,無分裂的木栓層。
主要生長於迎風坡及崚線上,性喜冷涼潮濕排水良好的山坡地,生長地的土壤含石率高並呈酸性。每年三月底至四月中開花,九至十月果實成熟,葉卵形,一般長6公分左右,葉緣為芒狀齒。雄花常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成下垂的頭狀花序,雌花與葉同時或比葉後開放,常單一。殼斗常四瓣分裂,外被刺狀肉瘤,堅果三稜。
山毛櫸這類植物早在第三紀以前即已出現,甚至可追溯到白堊紀。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歐、亞大陸和北美的溫帶地區,台灣則是山毛櫸植物群落在全球分布位置的最南界。
台灣山毛舉林中分為三層:最上層者為台灣山毛櫸,高約15公尺;中層為喬木及灌木,高2至5公尺;下層則為草木層。
一般而言,山毛櫸林中樹齡約70至100年者佔多數,秋天落葉前變黃色,是台灣赫赫有名的溫帶型落葉名樹,被列入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明令保護,是文資法中台灣珍貴稀有的十一種植物之一。
註三:
Chatianshan Nature Reserve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自然保育網 Forestry Bureau
Chatianshan Nature Reserve
Background
* Primary Object for Protection:Oak forests, ecosystems of rare animals & vegetation
* Size of Area (ha): 7,759.17
* Authority in-charge-of: Hsinchu Forest District Office
* Date of Proclamation: March 12, 1992
Origin
Taiwanese beech 台灣山毛櫸 is 1 of 11 rare vegetations in Taiwan and can be found in abundance. There is a swath of land in Lala Mountain of Taipei County that stretches furthest southward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tree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study and the surrounding forested region is rich in wild animals and plant species, including many endangered and rare& valuable species.
With an ever-growing influx of tourists to Chatian Mountain, the Council on Agriculture officiated the “Chatianshan Nature Reserve” on March12, 1992; total area 7,759.12 hectares.
Location
Chatianshan is located in Wulai Village and Sansia Township of Taipei County and Fusing Village of Taoyuan County and has four (4) separate access paths via:
Fushan [Prosperity Mountain] Village in Wulai,
Siao Wulai [Little Wulai] in Fusing,
Manyueyuan [Full Moon Park] in Sansia &
Daguanshan [Da-guan Mountain] Natural Preservation Park in Shangbaling.
.....
An Introduction~Chatianshan [Heaven’s Edge Mountain] Natural Reservation Zone
The region centered on Lala Mountain is highest in elevation along the northern expanse of Syueshan Mountain Range. In the general vicinity are Fufu Mountain, Meikuisimo Mountain, Kui Mountain, Southern Chatian Mountain, and Kabao Mountain. Its elevation is 300 to 2,129 m above sea level.
Major waterways in the area include Dasi Creek to the west and Nanshih Creek to the east and their respective branches. There are many fresh creeks within the zone and cliffs have formed due to water erosion and gradual collapsing of the earth from its own weight. Some break offs are steep and there are spectacular waterfalls that tumble from great heights to the surface below.
The earth in the region consists mainly of Tertiary period sandstone and shale and topsoil is podzol. Yearly temperatures average 15.6°C falling to a range of 5°C to 10°C during winter, keeping at around 20°C in summer.
Effected by northeastern monsoons, yearly rainfall averages 3,290 mm but remains fairly consistent from month to month. Humidity stays above 90% and climate is hot & wet, ideal for vegetation growth.
.....
Biological Resources
Local woods consist mainly of Machilus-Castanopsis forest zone, except in lower elevations, which is classified as Ficus-Machilus forest zone. Coniferous trees grow above 1,800 m in the southeastern nook, primarily flat cypress, juniper & hemlock spruce.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10 huge juniper trees, averaging 800-1,500 years old that serve as landmarks.
Among the most precious vegetation is Taiwanese beech, over 350 hectares worth of the trees can be found from on an expanse of land from Deerback Mountain to Lupei Mountain where there are swift winds and sharp mountain ridges.
The fallen leaves of these birches are considered highly valuable in their own right and as a subject of study for the purpose of academic research. Upon the ground can be found a rhododendron called red-star cuckoos (Rhododendron hyperythrum Hayata), Chinese New Year Flower (Enkianthus quinqueflorus) and a single-leaf orchid Pleione formosana.
Facus hayatae, the “poster board” species of the Council of Agricultural Affairs can be found in the region. The Cyclobalanopsis glauca species, or Taiwanese beech, is a member of the Fagaceae family myrsinaefolia class. The beech trees can exceed 20 meters, with diameter of more than 70cm. The tree grows in mountainous and steep cliff regions and forms a rare pure grove of Taiwanese beech in the region. Seeds grow not oft and they sprout so rarely.
Red-star cuckoos, flowers that bud in April are a kind of evergreen brush and can be found in foggy regions of northern Taiwanese forests and they have an important presence in the region.
The zone has many species of animals, some very scarce and some on the brink of extinction. A total of 14 families and 23 species of mammals, like black bear, macaque, musk cat, crab, tiger, pangolin, deer & goat. A total of 28 families and 72 species of birds, like partridge, menivet, crow, tit, babbler, sparrow, hawk, vulture & woodpecker perch in the area. A total of 5 families and 14 species of amphibians make their home in the area and butterflies, such as the purple butterfly face extinction.
*
↓2010-10-30 【桃園復興】落葉山毛櫸、未竟赫威水路、再度摸黑回第一登山口~南北插稜線馬岸鞍部O型(2/3)行旅圖
↓2010-10-30 【【桃園復興】落葉山毛櫸、未竟赫威水路、再度摸黑回第一登山口~南北插稜線馬岸鞍部O型(2/3)高度圖
↓2010-10-30 【桃園復興】落葉山毛櫸、未竟赫威水路、再度摸黑回第一登山口~南北插稜線馬岸鞍部O型(2/3)GPS航跡檔
↓2010-10-30 【桃園復興】落葉山毛櫸、未竟赫威水路、再度摸黑回第一登山口~南北插稜線馬岸鞍部O型(2/3)照片集
↓2010-10-30 【桃園復興】落葉山毛櫸、未竟赫威水路、再度摸黑回第一登山口~南北插稜線馬岸鞍部O型(2/3)Everytrail
南北插稜線馬岸鞍部賞山毛櫸O形
EveryTrail - Find the best hikes in California and beyo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