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1日

〈梁父吟〉--取自《策略規劃家 諸葛亮大傳》

陳壽在〈諸葛亮傳〉中,特別記載的「好為梁父吟」。這首〈梁父吟〉到底是在描寫什麼?為什麼年輕的諸葛亮會特別地喜歡它呢?

依照現有史料記載,〈梁父吟〉是一首流傳在齊國 ─ 諸葛亮加鄉的古歌謠,它的內容如後:

步出齊門城,遙望蕩陰里。

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圯。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這首歌謠的意思是:步過齊國都城臨淄,往南望過去,有個叫作蕩陰里的地方,里中有三個墳墓,建造的形式幾乎是相同的。

試問這是誰家的墳墓,鄉里的人一定會告訴你,這是春秋時代齊國勇士田疆(田開疆)和古冶子的墳墓(另外一個墳墓,是和此兩人齊名的齊國勇士公孫接的)。這三個人的勇力可排南山,劍術之精妙足可斬斷地基。

不幸三個人同時遭到讒言陷害,兩個桃子卻殺害這三位勇士,是哪為高手設計了這套陰謀呢?就是大名鼎鼎的齊國宰相晏子!

這個二桃殺二士的悲慘故事,發生在春秋晚期。《晏子春秋》中,對此有詳細的描述,其大致情形如下:

春秋晚期,齊景公在位的時候,齊國出現了三位有名的勇士,他們分別是公孫接、田開疆及古冶子,武勇過人,個個以一當千,只是他們的個性驕傲而狂妄,如果聯合起來,足以威脅齊王室政權的安全。

齊國宰相晏子深知這三個人雖狂妄、高傲,卻有非常好面子的習性,因此抓住這個弱點,和齊景公共謀設法除掉這三位勇士。

有一天,魯昭公來訪,送來幾個金桃,齊景公將它們分配給幾個在朝大臣,只剩下兩個桃子。晏子便趁機向齊景公建議,不如把這兩個金桃送給最有功勞的勇士,以表彰他們的賢能。

齊景公當場下令,所有臣屬都可以自表功勞,以爭取這項榮譽。公孫接首先挺身而出表示:「幾年前,我陪主公在桐山打獵時,碰到了猛虎襲擊,我單獨一個人力搏猛虎,保護了主公的安全,這個功勞如何呢?」說完便上前來,拿了一個桃子,大吃起來!

古冶子見狀,奮然而起,大聲道:「誅虎不足為奇,我有一次陪主公渡黃河時,妖龍作怪,情況非常危險,我奮力斬妖,平息風浪,就了全船的人,這個功勞如何?」

齊景公也作證道:「對的,當時波濤洶湧,非將軍斬殺妖龍,不能解危,此蓋世奇功也,值得食此金桃!」

古冶子聽罷,也立刻向前,拿了一個桃子吃了起來。

只見田開疆憤怒地衝上來,巨聲表示道:「我曾奉命征伐徐國,斬其名將,俘虜五百餘人,徐君恐懼,主動投降,乞求作為保護國。這次的戰功,使鄭國和莒國的國君因而畏懼,便共商尊崇我主公為盟主,這樣的功勞也有資格吃金桃吧!」

晏子也趁機表示:「開疆的功勞最大,更十倍於前兩位勇士,可惜金桃都吃完了,請賜酒一杯,以後有機會再另作賞賜吧!」

齊景公也無奈地表示道:「將軍的功勞最大,可惜講得太慢,已沒有桃子來賞賜你的功勞了。」

田開疆按劍激昂表示:「斬龍打虎,小事耳,我跋涉千里,血戰功成,卻反而不得食金桃,在齊魯兩國國君的廷宴上受此委屈,乃奇恥大辱,將為萬代所恥笑,何以再有面目立於朝廷上。」說完,揮劍自刎而死。

公孫接看了大驚,亦拔劍而言:「我這種微小的功勞卻搶著吃金桃,田將軍功勞最大,反而吃不到。夫取桃而不讓,非廉潔之士,視人死而不能從,更非勇者的行為!」說完,也自殺而死。

古冶子奮力大叫道:「我三人情同骨肉,誓同生死,兩人已死,我怎能苟活,於心何安!」也自刎而死。

景公以三人能表露豪傑之氣,便以古禮厚葬之。這便是有名的「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齊國的父老們,對這三位豪傑,堅守氣節而遇難的境遇頗為同情,便作〈梁父吟〉的歌謠以哀歎之,一方面也諷刺有閒相之譽的晏子,以奸智害無罪之人的不仁。

有些歷史學者認為諸葛亮好為〈梁父吟〉,只是懷念故鄉,故經常吟誦家鄉歌謠而已,與此內容無關。甚至有人認為〈梁父吟〉是齊國的通俗歌謠,諸葛亮所吟誦的,或許並非「二桃殺三士」這首。雖然目前已無任何史料可以證實諸葛亮「好為梁父吟」是否便是諷刺晏子的這首歌謠,但以年輕諸葛亮特異獨行的個性,以及陳壽如此慎重地作此紀錄,應該不只是象徵著懷念家鄉而已。

晏子,原名晏嬰,是歷史中有名的賢相,曾多次以其智慧,拯救國家於為難中。他為人正直,以敢於諫言而聞名,因此深為齊君信任,權傾朝野。但晏子為官清廉,家中餐餚常無肉可食,妻妾也從不穿絹布衣裳,連很少稱讚政客的孔子,都對他頗有讚言。司馬遷在《史記》中,則將他和曠世名相管仲,同列為〈管晏列傳〉,可見晏子在歷史學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諸葛亮好為〈梁父吟〉,表示他對這件事的深刻感受,三勇士為國家安定不得不被悲慘地犧牲,名宰相晏子幾近慘忍的智慧,突顯出政治在崇高美麗口號下的殘酷面,對這種深為政治人物,不得不然的宿命論,年輕又有投入政壇的諸葛亮,相信早有徹底的領會和覺悟。







===



梁父吟是山東的民歌,據說諸葛亮晦跡躬耕於南陽時,每當思鄉心切,便登隆中樂山,吟誦梁父吟,由於孔明與其關係如此密切,後世有人說是孔明所作。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墳,纍纍正相似。

問是誰家塚?田疆古治氏。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泰山底下有名為梁父(一書「梁甫」)的山崗。祭天之處在泰山,祭地之處則在梁父。在山頂堆土,即所謂「封」,使高處變得更高,這是將上達天際的願望儀式化。至於掃除梁父崗的土以祭祀地神,想必是與地下神靈溝通的儀式。該處是古代墳地,相傳在古時候埋了善良的魂靈。也有傳說,說這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的琴曲,係其在泰山麓耕作,因雨雪歸不得,而憶起父母時所作的。這種說法倒是挺符合《孝經》作者曾子的作風。不過,<梁父吟>似乎被認為是古代的輓歌。

「二桃殺三士」是齊國的傳說。它載於《晏子春秋》,是和公元前六世紀後半春秋時代齊國名臣晏嬰有關的故事。這首歌只列出田疆和古冶子二人,「三士」其實是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齊景公時代,此三人以武勇而聞名。宰相晏子(晏嬰)擔心此三人要是連手的話,恐怕會成為齊國的大禍患,便想辦法加以離間。於是,晏子假借景公之名,賜予三人兩個桃子,令三人「計功食之」,也就是認為自己功績大的人就拿桃子去吃。但三位齊國勇士實在難分軒輊,而桃子卻只有兩個,紛爭遂在所難免。公孫接曾徒手搏殺大山豬和猛虎;田開疆曾埋伏兵擊退敵國大軍。他們二人各自取了一個桃子。然而這可不是一個桃子的問題,而是在比較功勳,古冶子豈有默不作聲之理?於是,他詰問道:「以前,有一次主君渡河時,遇到大龜,馬車的馬被吃掉了,主君掉入水中,當時我還年輕不會游泳,但卻潛入水中、逆水百步(當時一步約一.四公尺),再順流九里(一里約四百公尺),好不容易捕殺了大龜。難道這樣不值得一個桃子嗎?」公孫接和田開疆還回桃子,並對自己先拿桃子而覺得羞愧,便自刎身亡。拿回桃子的古冶子也覺得獨自存活是不仁,使人蒙羞是不義,亦自殺而死。

這則故事不能當做史實。《晏子春秋》也不是晏嬰本人所作,似乎是年代相隔甚遠的戰國時代至漢初之間,某人假借晏嬰之名寫成的。雖然不是史實,但不難想像春秋時代的齊國,可能擁有幾名具武力的實力派家臣,為防止他們聯合,遂施以各種離間策略。只利用兩個桃子就消滅了三個可怕的勢力,這是智慧取勝,完全不折一兵。後人將「二桃殺三士」的成語用來形容出奇計殺人收奇效。齊景公雖斬除禍根於未然,但亦惋惜三位勇士,故而予以厚葬。一般認為地點即在梁父崗。



、關於梁父吟

三國志本傳言「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所謂梁父吟,又叫梁甫吟,是一首古歌謠。全詩是: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二、歷代詠諸葛亮之詩

1.唐杜甫詠懷古跡二首

蜀主征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2.唐杜甫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圖陣。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3.晚唐李商隱籌筆驛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4.明楊慎題武侯廟

錦江春水綠沄沄,五丈原頭日又曛。舊業未能歸後主,大星先已落前軍。

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山隔暮雲。正統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



5.可託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與?君子人也;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吾見其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