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往常一樣,照例拿起遙控器來巡視一番,轉阿轉阿,轉到53台的《關鍵時刻》,看到熟悉的地方,手指稍微頓了一下,看看是甚麼?
* ON *
寶傑先做暖場,細細高亢的語調,穿著西裝,配上帥氣的外表,總感覺哪裡不大對稱的說:
「講到七星山,她在台灣就一直是一個非常神祕的地方,我們知道七星山就有很神祕的金字塔的存在。」
一個轉場,一位灰白髮的權威人士,立馬接著說:
「我們知道七星山是陽明山的主峰,峰頂旁邊有一種像三角錐形的一個金字塔型的造型,」
說話的是知本家文化社的劉燦榮社長。也是名嘴的固定班底。
「如果把金字塔上面的植被撥開,會赫然這裡面發現是由一塊一塊石塊堆疊而成,而不是像一般的山是由沙和石塊混和而成,有人曾經證明是台灣古文明的存在。」拿著圖表繼續說
「七星山金字塔的形狀是三角錐形的金字塔,不像是四角錐形的埃及金字塔,而埃及金字塔也有一個中軸線,從古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和門卡拉,拉出一條中軸線!」
「而七星山金字塔,也是有相同的道理,由七星山的主峰到金字塔頂端,在連接到紗帽山的鞍部,也是形成一個南北中軸線。」表情依然不變的說明。(註五)
* OFF *
你聽著有點不以為然,接下來無意識的按著,54、55、56台,腦子裡還在跟著金字塔轉啊轉,轉啊轉著!
*
話說回到七星山南稜的路線,算是清楚好辨認的,據說是某幾位山友一起合力砍出來的,想想工程浩大,打從心理佩服這些朋友的執著…前文接 七星連走 ~ 【台北士林】七星山南峰、七星池、七星錐!
越往上爬,天氣變化越大,這也是冬天爬七星山的心理準備,東北季風徐徐不停的吹拂著,這越上頭,風越冷透,雨也徐降。
最後,你們在某一個避風的芒草堆裡休息著,天早已下著雨,領隊看著隊伍拉開,所以想在避風的地方休息著,不然擔心有體能上的顧慮。
不過看著山麓的芒草,能砍出這條路也真不容易,不知道是含著多少的喜好還能堅持下去。
接著繼續上行,稜線上風雨不歇。
遠遠朦朧處,下著雨的稜線,已經看的到尖尖的小山頭,應該叫做凱達格蘭山,或是俗稱的金字塔山,這大約是過去只從網頁紀錄看到的景象,像現在能親眼看到,雖然刮風下雨,口吐白煙的,少不了有些小小的得意。
*
凱達格蘭山雖不高,但是有點陡峭,得攀繩而上。
凱達格蘭山,1040m,無基石。
此山大部分由石塊堆砌而成,正對著祭壇,有人稱它為金字塔 (山),也有一說稱此為“七星錐 ”。
大約和稜線多出30公尺就可登頂,因為一行人浩大,排隊登頂需要一點時間。
今天不巧下雨,沒甚麼展望,老天大約是告訴你:改天自個兒來看看的意思。
接下來往深處裡走,有塊空地,聽Polo說:「這裡就是叫做月形池,據說是凱達格蘭族的祭天壇。」
「原來是這裡阿!來之前都不知道有這號地方。」你說
Polo只是笑笑,繼續走著。
*
繼續往上,轉個彎先看到就是恐龍接吻石,也是著名的景點之一,再繞個彎而上,就是山神廟了…,石碑上刻有....
「七大山龍神仙位,建於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
稍稍停留一會,和阿光、Polo一起走在最後,續行山路往左緩上。
第二座山神廟,七碧成靈神台座,兩座相仿的山神廟相距只有幾十公尺,頗為奇特。也猜想應該早年是個很熱鬧的地方,遺址幾乎遍布整個山坡。
神台座旁邊有龜紋石,難以分辨是天然或人工堆砌而成,據阿光說:「兩側都有山路往上,可繞一圈參觀神秘山洞,往下則可回恐龍塔後方。」
也許改天自己一個人來的時候再來好好看看,今天人多,跟著大家走,別自個搞孤僻。
這裡路線四通八達,看的出來先民在此地有過居住的痕跡,至於有沒有像是其他的“傳說”,這就不是你這個時間想要研究的範圍。
恐龍接吻石
*
然後鑽入已然成形的芒草路徑,寬度已經大到可以容下一人寬度,一會兒,走出芒草堆,接回冷水坑上七星山主峰路線。
往前幾步路後,又復行鑽入芒草陣裡,這次目標是七星山南峰。
「七星山南峰,1093m,北市精幹點‧市157基石。」
離開七星山南峰,回到七星山主峰路線。
就是涵蓋七星錐、月形池、恐龍接吻石、山神廟的路線,全程幾乎沒有什麼高度差,但是明顯的遺跡很多,顯然是有先人活動的足跡。
關於這“足跡“,就是傳說的由來了。
*
七星山頂綠色金字塔 尋訪神秘古文明遺跡 | 大紀元,原來已經有報導到這麼詳細的地步,你真是不知不覺的活在山腳下!
|
.....
往七星山主峰的方向遙看,不遠處有一座祭壇。三個未雕刻的石碑堆砌成三角形,中間的石碑較大,兩邊稍小,呈對稱狀。石碑前有一個小廣場,在上面跳躍,會感覺地面上下震動,聲音異於一般的地面,好像踩在中空的土殼上。離石碑約6公尺,有一個月牙形凹地,有蓄水功能,它的內側朝向石碑。這片廣場,看似以石碑為中心而設置的,推測是古人祭天的場所,被稱為陵寢或祭天壇。
..........
在一萬年前,七星山頂的金字塔,正好指向當時的北極星。當時,由於冰河期結束,台北盆地一片汪洋。那個座落在凱達格蘭族聖山的祭壇,推測是巫師舉行儀式或祭祖的地方。
凱達格蘭文化遺址
呂課長說,能夠證明凱達格蘭族和七星山金字塔遺址相關的有力證據,是七星山南峰附近山頂上的圖騰石刻「雷公子」。根據凱達格蘭族的傳說及其他遺跡顯示,頭上戴著五條天線般船形帽的「雷公子」是凱達格蘭族的圖騰。
許多證據顯示女巫居住的房子,都刻有雷公子的裝飾圖騰。目前台灣大學歷史博物館還保有這個圖騰。在七星山頂久經歲月沖刷的「雷公子」圖騰石刻,雖然有些模糊,但仍可看出和凱達格蘭族的圖騰標誌有頗多相似之處。”
還有像是《台灣:人類文明原鄉》書中有關金字塔的說法(註二),這與
“依照金字塔專家日人酒井勝軍星山金字塔:七星山本體就是金字塔,在呈陡峭角錐形的七星山頂的平台上,有二十公尺高、疊石而成的錐形人造構築物為「主殿」,正後方有三個石碑與陡峭石堆就是副「殿」....
除此之外,更在主、副殿附近,發現有龜石、龜紋圖、祭獸壇、人形巨石等巨石文明遺跡,以及地洞,可以確定七星山金字塔是由人為而成的「金字塔」無誤(林勝義、何顯榮 2001:128-132)。”
凱達格蘭王朝遺址 |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註四)的論述,十分接近,看來已經算共識了。
*
聽聽 江晃榮博士,講述七星山金字塔的歷史與外星人淵源,那就算是另類的第三類接觸了。
【七星山‧凱達格蘭遺址】| 森情寫意 的紀錄,也提到一些和外星生物的關聯:
“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的七星山,是台北市的最高峰,接近山頂附近有一處鮮為人知的隱密地點,因為有一座和金字塔形狀一樣的小山丘,以及附近散落的一些奇岩怪石,有研究幽浮的人認為是原住民凱達格蘭人與外星人接觸的金字塔標誌,而凱達格蘭族文史工作者也堅信,七星山上的金字塔是台灣巨石文明的遺跡,極可能是凱達格蘭族的祭壇或與外星人進行第三類接觸的平台。
.....
凱達格蘭人以母系社會為主,有自成一格的禮俗信仰,相當崇拜超自然現象,並尊重大自然的生物演變和自然面貌。凱達格蘭人雖不知祖先來自何方,卻流傳著一個共同的先祖來台版本,他們乘坐「葛霧」(類似帽子形狀的東西)來到荖蘭山,在三貂角下降,而「葛霧」很有可能是飛碟。”
*
最後,因民間傳聞頗多,於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在2004年委託中研院劉益昌教授,進行七星山天坪與凱達格蘭文明研究,亦有的結論:(參考資料6)
- 初步的結果,認為該「遺跡」並非過去人類行為的遺留,相關考古發掘亦未發現早期人類遺留,因此無法證明該區域與「凱達格蘭文明」有關。
- 就「凱達格蘭文明」而言,其發展程序與文化內涵等條件,無法等同於目前考古學研究所知的台灣北部地區新石器時早期以來各階段之史前文化人群。
研究區域
|
調查範圍
|
調查內容
|
調查結果
|
七星山
天坪區域
|
1.七星山峰、南峰、東峰間之古道
2.七星山天坪
|
「凱達格蘭族文明」相關遺跡與現象。依據民間說法,包括金字塔、半月形池、三角祭祀碑等遺跡。
|
1.除調查上述相關遺跡與現象外,並記錄到曹家墳墓。
2.曹家墳墓提供漢人進入竹子湖聚落之年代,與漢人在七星山天坪之活動行為。
|
*
大致經過目前的考證後,可以大約分為三部分來說明:
已然被認定的結論:
- 七星山金字塔是由自然陡峭錐體,加上人造構築而成的。七星山金字塔是由人為而成的「金字塔」。
- 七星山上的金字塔是台灣巨石文明的遺跡 。
- 南島語系民族從台灣北部沿海進入台灣,他們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其中一支來到台北盆地的士林、北投一帶定居,而七星山是當初這些原住民族群主要的活動地點 。
推測的部分:
- 「凱達格蘭文明」傳說有關的是三角形祭祀碑、半月形池與陵寢等遺跡:由於這些石碑都沒有雕刻任何文字,由石碑三角形的形狀,推測這些是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石碑
- 七星山頂的金字塔,正好指向當時的北極星。那個座落在凱達格蘭族聖山的祭壇,推測是巫師舉行儀式或祭祖的地方。
揣想 (“堅信”)的部分:
- 凱達格蘭族文史工作者也堅信,七星山上的金字塔,極可能是凱達格蘭族的祭壇或與外星人進行第三類接觸的平台。
- 凱達格蘭人雖不知祖先來自何方,卻流傳著一個共同的先祖來台版本,他們乘坐「葛霧」(類似帽子形狀的東西)來到荖蘭山,在三貂角下降,而「葛霧」很有可能是飛碟。
雖然以現今的科學,也許無法充分判斷證實,以許有一天,以我們的知識能夠解釋得通!
坦白說,在台灣的山林間,有這樣傳奇故事的遺址,實在還有很多,個個都有耆老說不完的故事,對一個單純的登山客來說,能有機會在不同時空中,站在相同的位置,觀想過往可能發生的種種,可能的祭壇、祭天種種的事蹟,對照著在地遺址。已經覺得是很有意思的事。
就拿這麼樣的尋找,當成是一種繼續走下去的動力。或者是藉口更為恰當。
*
坦白說,在台灣的山林間,有這樣傳奇故事的遺址,實在還有很多,個個都有耆老說不完的故事,對一個單純的登山客來說,能有機會在不同時空中,站在相同的位置,觀想過往可能發生的種種,可能的祭壇、祭天種種的事蹟,對照著在地遺址。已經覺得是很有意思的事。
就拿這麼樣的尋找,當成是一種繼續走下去的動力。或者是藉口更為恰當。
*
來看看沿途的景點,順便瞧瞧什麼是七星山裡神祕的金字塔!
星期天,天氣晴(暫時)。
往陽明山第二停車場的人車分離山徑!
往登山口
往金露天宮的上坡石階。
大石壁
芒草堆裡避風午餐
凱達格蘭山(金字塔山)
山神廟
復行入芒草!
七星山南峰
延伸閱讀 / 參考資料
- 七星山頂綠色金字塔 尋訪神秘古文明遺跡
- 七星山考古釋疑 凱達格蘭文明謎思 | 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
- 江晃榮博士講述七星山金字塔的歷史與外星人淵源
- 凱達格蘭王朝遺址 |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
- 《台灣:人類文明原鄉》林勝義,何顯榮,台灣飛碟出版社,2003。
- 《陽明山國家公園七星山天坪及竹子湖考古學研究》,詹素娟、劉益昌,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之調查報告,2004 。
-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063)~ 風雨迷霧七星山.探訪凱達格蘭遺址
- 【七星山‧凱達格蘭遺址】| 森情寫意
*
今日行程 總里程:8.1 公里;總時間:7 小時 12 分 總高度差:643 公尺 (H1,081M ~ H438M)
08:00am 行程捷運劍潭站。
09:10am 陽明山公車總站。
09:30am 苗圃。
10:08am 竹子湖路登山口。
10:37am 金露天宮。
11:33am 大石壁。
12:59pam 凱達格蘭山。
01:07pm 七星錐(月形池、恐龍接吻石、山神廟) 。
01:46pm 七星山南峰。
02:10pm 七星山主峰步道往七星池切入口。
02:48pm 摘星坡。
03:17pm 七星池。
04:22pm 小油坑。
05:00am 陽明山公車總站。
*
註一: 2011/12/18七星連走 |金華山社 部落格
1. 行程:
捷運劍潭站(0800)→陽明山公車總站(0900)→苗圃→金露天宮→大石壁→
七星錐(十字架、凱達格蘭山、月形池、恐龍接吻石、山神廟) →
七星山東峰(H1008m) →七星山主峰(H1120m,一等) →七星山南峰(H1100m)→
摘星坡→七星池→小油坑→七星瀑布(原路來回) →苗圃→陽明山公車總站。
含休息:全程 7.0 小時
2. 集合地點/時間: 捷運劍潭站一號出口早上08:00,陽明山公車總站09:00
3. 交通工具: (去) (回)公車紅5或260
4. 注意事項:
- 請攜帶雨衣與頭燈;
- 午餐自備。
- 攜帶悠遊卡。
- 天氣濕冷,請注意防寒保暖。
感謝各位山友熱烈地參與,本次活動共參訪了凱達格蘭遺址與通往金露天宮的新路徑,七星南峰,其中最令人記憶深刻是陽明山達人阿忠兄帶領我們經由摘星坡參訪雨後的七星池,在雨霧中的七星池若隱若現,嫵媚萬分,真有如"此景只應天上有,人生難得幾回見"般的讚嘆。
註二:《台灣:人類文明原鄉》書中有關金字塔的說法:
台北七星山發現的金字塔
近年在台北七星山發現的金字塔,是經林勝義所提出的,曾被學術界存疑,對於在七星山主峰群之間、呈三角錐狀的陡峭山視,可以看出金字塔頂點對準紗帽山的中央凹槽的南北疑,最近已有地質學家確認是人造物。這座海拔一○四○公尺的金字塔山丘,位於七星山主峰、東峰及南峰交界處的平台上,與紗帽山構成一條南北向地軸線。
經作者親自現場觀察丘,外表一部份可以看出是整塊天然岩壁,但另一部份有植物和薄層的沙土覆蓋,已被風雨侵蝕成凹凸不平,卻具有規則狀,經清理覆蓋物後,可以看到一塊塊岩石的本貌。
由此可以發現土丘部分是由許多岩石疊砌起來,把山丘較凹陷的部分補成完整三角錐狀的金字塔。因此可以看出,先民是利用現有的山丘地形,構築成為三角錐狀的金字塔,並且由其高出基面約二十公尺的覆草顏色與周圍也不同。
因此我們可以確認七星山金字塔是由自然陡峭錐體,加上人造構築而成的,也就是古代的巨石文化遺跡。
從七星山主峰俯向地軸線上,有一堆呈三角形人工堆疊的巨石堆,其三角頂也在南北地軸線上呈直線排列,這一巨石堆應該就是指示方向的「方位石」。在金字塔三角錐的底部有一部份由石塊疊成,今已每塊被風化侵蝕成為無稜角而成圓狀的石塊,可見金字塔建造的年代一定非常久遠,據估計應有五萬年的歷史。在金字塔的東南面有一塊高和寬均約十公尺的平滑巨石,這是反射太陽光的「鏡石」。
在金字塔北向與祭天壇之間,有高約一五○公分寬五十公分的二道石牆隔開。在七星山主峰往苗圃的人行步道上,有一塊約二公尺的岩石,岩面上有很深的雕刻紋,呈二線交叉的十字形,這個圖形正是在世界各地古文明遺址中經常看到的太陽標誌,所以這塊岩石就是所謂的「太陽石」。
在金字塔正北向的地軸線上,有約五米高的陡峭石堆,正面朝向金字塔洞內滿巨岩石雕,約兩層樓方約三十公尺處,有一具「人形巨石」,約有處,有一座人工切割和堆疊而成的古代巨石,其基部有隆起的土堆,中間有三個由石塊堆砌呈三角形的石碑,中間的石碑較大,兩邊的稍小而成對稱,石碑正好朝向金字塔。由於這些石碑都沒有雕刻任何文字,可知非漢人的墓碑。由石碑呈三角形的形狀可以推測這些是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石碑。
在三個石碑前面有一相當寬廣平坦的廣場,離石碑前約六公尺有一呈月彎的凹地,環繞著石碑,有蓄雨水功能,雨後將呈月牙池。其曲面內朝中央石碑,看起來這片廣場是以石碑為中心而設置的特殊場地。因正面對著金字塔,可以看出是古人祭天的場所,被稱為祭天壇或陵寢.......
但是在金字塔正後方、祭天壇的前面地上,用力跳一下,就可發覺地面的聲音不對,可以發現地下可能是中空,是否為地洞通過,尚未探查。另在七星山金字塔附近北方約一百公尺的高處,有高,雕紋是屬於龜背圖形,經詳細勘查,並非六角形塊石疊起的石壁,而是在整塊巨岩雕刻成幾何形狀的「龜背圖」,其刻痕深有五公分,線條很清晰,絕非風雨自然侵蝕而成,經地質學家確認是人工雕琢的花紋,其年代有數萬年之久。
在金字塔附近祭天壇正東二人高,並於人形巨石東邊相鄰處,有巨岩雕鑿的「龜形石」,龜身也有雕刻精細的六角形龜甲圖形,其龜身伸出長頸連接頭部,有明顯雕刻的眼睛、眼帶和嘴巴,栩栩如生。可惜龜頭和龜身有些位移,可能是地震造成,將來可予扶正。
在祭天壇正後方約二十公尺文物。整座巨石距地面有二人高,形狀有如二隻恐龍嘴對嘴相親,其上部兩大塊巨石被切割成相同大小,而且形狀相似的頭部,分別被疊放在兩個細小狀如頸部的岩柱上,其下部為一塊完整巨石,中間被架空,其下有人工刮平的祭台,邊緣有明顯的人工切割痕跡,中央前原有三個等距的凹槽,可能是祭祀時置祭物用,今槽內尚有直徑十餘公分粗的枯木存在,可知其設立的年代久遠,據估計這些巨石文明約有數萬年的歷史。
.......
我們再將這些(一)傳播媒體台灣傳播媒體便以大規模篇幅報導七星山頂的凱達格蘭遺址,」的石雕一座。七星山的這些巨石文明遺跡,屬於史前時代的傑作。最近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已著手進行大屯山和七星山古代遺址的考古研究,並且以獲得初步成果。
依照金字塔專家日人酒井勝軍星山金字塔:七星山本體就是金字塔,在呈陡峭角錐形的七星山頂的平台上,有二十公尺高、疊石而成的錐形人造構築物為「主殿」,正後方有三個石碑與陡峭石堆就是副「殿」,十公尺的平滑巨石就是反射陽光的「鏡石」,在金字塔的東方有太陽標誌的「太陽石」,在金字塔南方地軸線上的一堆巨石堆,當然就是指明方位的「方位石」。
除此之外,更在主、副殿附近,發現有龜石、龜紋圖、祭獸壇、人形巨石等巨石文明遺跡,以及地洞,可以確定七星山金字塔是由人為而成的「金字塔」無誤(林勝義、何顯榮 2001:128-132)。
註三:凱達格蘭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分布於淡水、台北、基隆和桃園一帶,以台北盆地為主體。與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曾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已幾乎漢化絕跡。
簡介
在三百多年前,臺北盆地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人的領域,大約有三十多社,散居在各地以漁獵和簡易農耕為生。因生性樂天知足,所以一直過著單純的生活,一直到荷蘭人、西班牙人的入侵,漢人入臺大量開墾後,才發生大變化。
這些重大的改變,讓凱達格蘭族人,甚至全臺灣平埔族走向消失的命運。今日我們要找尋凱達格蘭族人的過去生活面貌,除了透過文獻外,就是依據「考古」發現。目前最大的考古發現是臺北縣八里鄉「十三行遺址」,由這個遺址的遺物推定凱達格蘭族人,可能在漢代就已經進入臺灣。他們的聚落和附近地區,成為後來漢人移民、開墾、建立村莊的地點。
相傳凱達格蘭族的祖先是從台灣本島最東境的岬角—三貂角登陸,17世紀康熙年大地震前,文獻指出仍為台北一帶最主要住民結構。如詳加細分,該族分布範圍約為現今台北市、基隆市、新北市的瑞芳、貢寮、新店、板橋及桃園北區。部分學者則以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為界,分為南北兩支系,再加上16世紀前遷移至宜蘭的一支「社頭社」(哆囉美遠社/Torobiawan),可再將該族區分成:巴賽族(Basay)與雷朗族(Luilang)。
......
據考證,現今台北許多地名為凱達格蘭族語音譯而成,例如:大龍峒,北投,唭哩岸,八里,秀朗,艋舺等
註四: 凱達格蘭王朝遺址 |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說明的應該是最完整的!
在「凱達格蘭文明」傳說中經常以七星山頂的地貌、遺跡做為論述基礎:
金字塔
在呈陡峭角錐形的七星山頂平台上,20公尺高、疊石而成的錐形人造構築物為「主殿」,正後方的三個石碑與陡峭石堆就是「副殿」,10公尺的平滑巨石是反射陽光的「鏡石」,金字塔的東方有太陽標誌的「太陽石」,金字塔南方地軸線上的一堆巨石,當然就是指明方位的「方位石」。
祭天壇或陵寢
另外與「凱達格蘭文明」傳說有關的是三角形祭祀碑、半月形池與陵寢等遺跡:在金字塔正北向的地軸線上,有約五米高的陡峭石堆,正面朝向金字塔,其基部有隆起的土堆,中間有三個由石塊堆砌呈三角形的石碑,中間的石碑較大,兩邊的稍小而成對稱,石碑正好朝向金字塔。由於這些石碑都沒有雕刻任何文字,可知非漢人的墓碑。由石碑呈三角形的形狀可以推測這些是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石碑。
在三個石碑前面有一相當寬廣平坦的廣場,離石碑前約六公尺有一呈月彎的凹地,環繞著石碑,有蓄雨水功能,雨後將呈月牙池。其曲面內朝中央石碑,看起來這片廣場是以石碑為中心而設置的特殊場地。因正面對著金字塔,可以看出是古人祭天的場所,被稱為「祭天壇或陵寢」。
人造巨石
關於人造的巨型動物石雕、人為刻痕等遺跡:在金字塔附近祭天壇正東方約三十公尺處,有一具「人形巨石」,約有二人高;並於人形巨石東邊相鄰處,有巨岩雕鑿的「龜形石」,龜身也有雕刻精細的六角形龜甲圖形,其龜身伸出長頸連接頭部,有明顯雕刻的眼睛、眼帶和嘴巴,栩栩如生。
可惜龜頭和龜身有些位移,可能是地震造成,將來可予扶正。在主、副殿附近,發現有龜石、龜紋圖、祭獸壇、人形巨石等巨石文明遺跡,以及地洞,可以確定七星山金字塔是由人為而成的「金字塔」無誤。
凱達格蘭族岩雕圖騰
在七星山祭天壇正西方高地上,有凱達格蘭族的圖騰「雷公之子」石雕一座。臺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圖騰」,就是戴有五支天線的「雷公之子」(林勝義、何顯榮,2003)。
註五:台北城的南北中軸線。
由七星山的主峰到金字塔頂端,在連接到紗帽山的鞍部,也是形成一個南北中軸線。
以2012年的Google Map來看,這條中軸線並非正北。即使在一萬年前,七星山頂的金字塔,也許當時正好指向當時的北極星。當時,由於冰河期結束,台北盆地一片汪洋。那個座落在凱達格蘭族聖山的祭壇,推測是巫師舉行儀式或祭祖的地方。
但是北極星和天北極(地球自轉軸向外延伸與天球交會的點),只有約1度的差異,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會有這麼大的誤差,請參考台北府城風水軸線 | 春如月筆記解釋。
“劉璈屬於「巒頭學派」的風水觀擁護者。著重於山川大地的形勢與環境的選擇。他認為岑毓英的規劃使得臺北城後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相書屬「凶」,於是修改城牆的走向,
參照臺北盆地的自然風水,將北門與西門間的城牆線遙對最高峰的七星山尖,與北斗七星中的天璇、天璣兩星形成東北西南座向,使北城牆後方有七星山可以倚靠。連帶使得原本方正格局的臺北城向東十三度偏移,其城府的中軸,對準北極星(代表北極星君、玉皇大帝)。規模也稍為擴大為長方形。”
*
↓2011-12-18 七星山神祕的金字塔 ~ 【台北士林】七星錐(月形池、恐龍接吻石、山神廟)行旅圖
↓2011-12-18 七星山神祕的金字塔 ~ 【台北士林】七星錐(月形池、恐龍接吻石、山神廟) 高度圖
↓2011-12-18 七星山神祕的金字塔 ~ 【台北士林】七星錐(月形池、恐龍接吻石、山神廟) GPS航跡檔
↓2011-12-18 七星山神祕的金字塔 ~ 【台北士林】七星錐(月形池、恐龍接吻石、山神廟) 照片集
兄台
回覆刪除曹墓後代祖孫現居住天母東路一帶,每年輕名都會上山掃墓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