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續 2009-6-26 【宜蘭/花蓮】東岳湧泉,南澳建華冰店,七星潭原野牧場 ~花東行D1日誌~偷得浮生半日閒
一大早六點多離開七星潭原野牧場後,就趕到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整裝出發,一下車就感受到清新的氣味,和看到挺拔壁立的「三角錐山」…精神為之一振…
原來得卡倫步道就隱藏在太魯閣遊客中心和與對面聳峙的青山中…
引用得卡倫步道@太魯閣國家公園
站在遊客中心門口向外望,得卡倫步道就隱藏在對面聳峙的青山中,這是2003年才鋪設完成的步道,步道以太魯閣台地昔日為太魯閣族得卡倫部落命名。
步道直上稜線後下降,與通往大禮的步道銜接,而後循立霧發電廠輸水管下達蘇花公路。雖然大部分路段皆已鋪設階梯棧道,但由於地形陡峻,走來仍須耗費較多體力。
從太魯閣台地入口處出發後,前段為寬約二公尺的護草墊步道,「之」字形緩步爬升,
不多遠後,銜接寬約一公尺的階梯棧道,一路陡升,到達最高點後緩慢下降,
穿過一片桂竹林即與大禮大同步道相接,此後路段是未架設階梯棧道的自然泥土路面,陡下直通蘇花公路。步道沿途設有十餘個大小休憩平台,每座平台也都有 解說牌示,可歇息賞景,並獲取相關訊息。
爬升到高處遠眺,可與長春祠步道上的鐘樓對望,並俯瞰立霧溪注入浩瀚的太平洋,而它所沖積出的三角洲,一片平野農田,則成一個個聚落,咫尺可見的是立霧溪對岸的富世村。
步道全程幾乎都在密林中,鳥況非常豐富,烏頭翁、小捲尾、紅嘴黑鵯,經常可見,晴朗的天氣,上午九點以後,也可見大冠鷲在天空盤旋。
說實話…雖然出發前看過地形圖,認為此次大禮大同步道的最高點約為800~900公尺,對我而言,體力上應該不是什麼問題才是…但其實地形陡峻,雖然即便是鋪設了五星級的階梯,但走起來仍須耗費較多體力…(喘)
才爬高到300公尺左右就氣喘噓噓(老梗,每次走都老是喊累~~~無奈),實在對自己有點灰心…不曉得是不是早餐吃不飽的原因,還是未老先衰(牽拖)…不過還是慢慢走,總是會走的到了…
雖然落後給許多亂友一段路,慢慢走總是會走的到了…途中慢慢看的到安哥所介紹的採石場,慢慢看到立霧溪的出海口和花蓮的海岸線,雖然是不大清楚,還有的展望被一部分的樹木遮蔽,但是還是覺得自己實在是很不容易…畢竟這裡是我過去想都沒想過的地方,今日一償宿願…夫復合求…
終於在安哥和其他亂友喝茶休息之際,總算跟上…大夥聊過一會後,繼續上行,我想大約是把握上午的時間進快到達大禮部落,以免到中午或下午,水氣雲霧上升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最後總算爬升到稜線,約800公尺,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哇稜線的風景真不是蓋的,往正前方可以看到白髮山…和左邊挺拔的三角錐山…
↓仙境
↓立霧山和群山環繞
看到白髮山,我只想到李白的《秋浦歌》那豪氣干雲的…「白髮三千丈」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白髮山
美景當前,呵呵,不應蹉跎惆悵…接下來看到的彷彿是陶淵明看到的《桃花源記》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此時,天氣、陽光正好,和前面有一抹白雲相稱的白髮山,和右邊雄壯的立霧山,和整片大禮部落…更顯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和有「林盡水源,便得一山。」的美景‧
這裡的景色,官網是這麼介紹的,引用 大同大禮步道@太魯閣國家公園
大同大禮步道入口有兩處,一處位於蘇花公路台電輸水管交會處,可沿水管拾階上爬。
在遊客中心旁的一條瘦稜線上方,有一如門框的水泥構造物,那是聯絡台地和大同、大禮的流籠接駁站的第一流籠頭,偶爾可見流籠運送日常物品、肥料及農產品。
得卡倫步道和大同大禮步道的交會點,可鳥瞰下方的遊客中心、錦文橋、牌坊等閣口景致,更遠是立霧溪出海口。
繼續沿著陡直攀升的山徑,上爬到第二流籠頭,更可鳥瞰到花蓮平原、砂卡礑溪谷和挺拔壁立的三角錐山。
登山步道大多穿行於林木蓊鬱的低海拔闊葉森林;部落附近則是當地居民所種植的桂竹林。此外,還可見到種植蔬果的田野風情,沿途鳥鳴不絕,不時還可遇到樹上活動的松鼠和台灣獼猴。
形容的十分傳神…
有時候會覺得能欣賞到這麼好的景色都得歸於大禮大同部落沒有開設道路(嘆),不過苦了這裡的居民,但是…讓大家辛苦一點走個2.5公里後,才能享受這麼美麗的景色…用距離保護天然美景…真是不得不然…此行更覺得不虛此行…
引用大禮部落@太魯閣國家公園
往大禮部落的登山口有兩處,一在太管處上方,流籠頭起點;一在蘇花公路旁,沿台電輸水管而上,有護欄、階梯 、解說牌示,維修良好,到大禮步程約三小時。
部落位於海拔915公尺高之台地上,原始之部落名稱為「赫赫斯」部落,其中「赫赫斯」意為「蛇聲」或「多蛇之地」。早期曾設有小學學堂,現仍可隱約可見當時學堂之舊址---現已成為雞舍。
↓立霧山一片晴朗
我們一行人在大禮教堂前面的空地休息,欣賞風景和忙著午餐的準備,而安哥興沖沖的沿路摘取一些山茼蒿分享給大夥,
(山茼蒿(菊科),泰雅族名稱為「Yahoo」,用途:常用野菜的一種,也有預防中暑的療效。可用於外敷,搓揉葉子敷於傷口上,有止血的功用。山茼蒿可說是原住民菜類的主食。味苦,但回甘,可降血糖。)
當天我一連吃了兩三碗水煮的山茼蒿,覺得山茼蒿還真不錯吃,原來還有預防中暑的療效,難怪當天在太陽下行走都沒事…(暈)
當然原先安哥規劃的是三天兩夜的活動,無奈因為颱風可能過境的關係而縮短一天(結果颱風並沒有北上),不過過了中午左右,雲霧就慢慢上升,直到把我們整個視野都完全遮蔽…
待續2009-6-27 【花蓮秀林】同禮古道,砂卡噹步道,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花東行D2日誌(2/2)~「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2009-6-27 【花蓮秀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得卡倫步道,大禮部落,同禮古道,砂卡噹步道~~花東行D2日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航跡
↓2009-6-27 【花蓮秀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得卡倫步道,大禮部落,同禮古道,砂卡噹步道~~花東行D2日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行旅圖
↓2009-6-27 【花蓮秀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得卡倫步道,大禮部落,同禮古道,砂卡噹步道~~花東行D2日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高度圖
一大早六點多離開七星潭原野牧場後,就趕到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整裝出發,一下車就感受到清新的氣味,和看到挺拔壁立的「三角錐山」…精神為之一振…
原來得卡倫步道就隱藏在太魯閣遊客中心和與對面聳峙的青山中…
引用得卡倫步道@太魯閣國家公園
站在遊客中心門口向外望,得卡倫步道就隱藏在對面聳峙的青山中,這是2003年才鋪設完成的步道,步道以太魯閣台地昔日為太魯閣族得卡倫部落命名。
步道直上稜線後下降,與通往大禮的步道銜接,而後循立霧發電廠輸水管下達蘇花公路。雖然大部分路段皆已鋪設階梯棧道,但由於地形陡峻,走來仍須耗費較多體力。
從太魯閣台地入口處出發後,前段為寬約二公尺的護草墊步道,「之」字形緩步爬升,
不多遠後,銜接寬約一公尺的階梯棧道,一路陡升,到達最高點後緩慢下降,
穿過一片桂竹林即與大禮大同步道相接,此後路段是未架設階梯棧道的自然泥土路面,陡下直通蘇花公路。步道沿途設有十餘個大小休憩平台,每座平台也都有 解說牌示,可歇息賞景,並獲取相關訊息。
爬升到高處遠眺,可與長春祠步道上的鐘樓對望,並俯瞰立霧溪注入浩瀚的太平洋,而它所沖積出的三角洲,一片平野農田,則成一個個聚落,咫尺可見的是立霧溪對岸的富世村。
步道全程幾乎都在密林中,鳥況非常豐富,烏頭翁、小捲尾、紅嘴黑鵯,經常可見,晴朗的天氣,上午九點以後,也可見大冠鷲在天空盤旋。
說實話…雖然出發前看過地形圖,認為此次大禮大同步道的最高點約為800~900公尺,對我而言,體力上應該不是什麼問題才是…但其實地形陡峻,雖然即便是鋪設了五星級的階梯,但走起來仍須耗費較多體力…(喘)
才爬高到300公尺左右就氣喘噓噓(老梗,每次走都老是喊累~~~無奈),實在對自己有點灰心…不曉得是不是早餐吃不飽的原因,還是未老先衰(牽拖)…不過還是慢慢走,總是會走的到了…
雖然落後給許多亂友一段路,慢慢走總是會走的到了…途中慢慢看的到安哥所介紹的採石場,慢慢看到立霧溪的出海口和花蓮的海岸線,雖然是不大清楚,還有的展望被一部分的樹木遮蔽,但是還是覺得自己實在是很不容易…畢竟這裡是我過去想都沒想過的地方,今日一償宿願…夫復合求…
終於在安哥和其他亂友喝茶休息之際,總算跟上…大夥聊過一會後,繼續上行,我想大約是把握上午的時間進快到達大禮部落,以免到中午或下午,水氣雲霧上升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最後總算爬升到稜線,約800公尺,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哇稜線的風景真不是蓋的,往正前方可以看到白髮山…和左邊挺拔的三角錐山…
↓仙境
↓立霧山和群山環繞
看到白髮山,我只想到李白的《秋浦歌》那豪氣干雲的…「白髮三千丈」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白髮山
美景當前,呵呵,不應蹉跎惆悵…接下來看到的彷彿是陶淵明看到的《桃花源記》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此時,天氣、陽光正好,和前面有一抹白雲相稱的白髮山,和右邊雄壯的立霧山,和整片大禮部落…更顯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和有「林盡水源,便得一山。」的美景‧
這裡的景色,官網是這麼介紹的,引用 大同大禮步道@太魯閣國家公園
大同大禮步道入口有兩處,一處位於蘇花公路台電輸水管交會處,可沿水管拾階上爬。
在遊客中心旁的一條瘦稜線上方,有一如門框的水泥構造物,那是聯絡台地和大同、大禮的流籠接駁站的第一流籠頭,偶爾可見流籠運送日常物品、肥料及農產品。
得卡倫步道和大同大禮步道的交會點,可鳥瞰下方的遊客中心、錦文橋、牌坊等閣口景致,更遠是立霧溪出海口。
繼續沿著陡直攀升的山徑,上爬到第二流籠頭,更可鳥瞰到花蓮平原、砂卡礑溪谷和挺拔壁立的三角錐山。
登山步道大多穿行於林木蓊鬱的低海拔闊葉森林;部落附近則是當地居民所種植的桂竹林。此外,還可見到種植蔬果的田野風情,沿途鳥鳴不絕,不時還可遇到樹上活動的松鼠和台灣獼猴。
形容的十分傳神…
有時候會覺得能欣賞到這麼好的景色都得歸於大禮大同部落沒有開設道路(嘆),不過苦了這裡的居民,但是…讓大家辛苦一點走個2.5公里後,才能享受這麼美麗的景色…用距離保護天然美景…真是不得不然…此行更覺得不虛此行…
引用大禮部落@太魯閣國家公園
往大禮部落的登山口有兩處,一在太管處上方,流籠頭起點;一在蘇花公路旁,沿台電輸水管而上,有護欄、階梯 、解說牌示,維修良好,到大禮步程約三小時。
部落位於海拔915公尺高之台地上,原始之部落名稱為「赫赫斯」部落,其中「赫赫斯」意為「蛇聲」或「多蛇之地」。早期曾設有小學學堂,現仍可隱約可見當時學堂之舊址---現已成為雞舍。
↓立霧山一片晴朗
我們一行人在大禮教堂前面的空地休息,欣賞風景和忙著午餐的準備,而安哥興沖沖的沿路摘取一些山茼蒿分享給大夥,
(山茼蒿(菊科),泰雅族名稱為「Yahoo」,用途:常用野菜的一種,也有預防中暑的療效。可用於外敷,搓揉葉子敷於傷口上,有止血的功用。山茼蒿可說是原住民菜類的主食。味苦,但回甘,可降血糖。)
當天我一連吃了兩三碗水煮的山茼蒿,覺得山茼蒿還真不錯吃,原來還有預防中暑的療效,難怪當天在太陽下行走都沒事…(暈)
當然原先安哥規劃的是三天兩夜的活動,無奈因為颱風可能過境的關係而縮短一天(結果颱風並沒有北上),不過過了中午左右,雲霧就慢慢上升,直到把我們整個視野都完全遮蔽…
待續2009-6-27 【花蓮秀林】同禮古道,砂卡噹步道,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花東行D2日誌(2/2)~「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2009-6-27 【花蓮秀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得卡倫步道,大禮部落,同禮古道,砂卡噹步道~~花東行D2日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航跡
↓2009-6-27 【花蓮秀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得卡倫步道,大禮部落,同禮古道,砂卡噹步道~~花東行D2日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行旅圖
↓2009-6-27 【花蓮秀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得卡倫步道,大禮部落,同禮古道,砂卡噹步道~~花東行D2日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高度圖
↓藍天,遠山
↓大同大禮步道簡介
↓第一流籠站
↓團拍
↓同禮步道
↓寬敞好走的同禮步道
↓美不勝收
↓階階相連
↓繼續往大禮部落走去
↓還是有陡上的路
↓緩上坡
↓還是有陡上的石頭路
↓休息一下,煮水泡茶
↓樹上的山蘇
↓丹錐山,立芹山
↓同禮步道一段
↓沿路的秋海棠
↓秋海棠
↓藍天
↓透著樹看花蓮海域
↓索道遺跡
↓第二流籠站
↓同禮步道
↓立霧山和群山環繞
↓仙境
↓大禮大同步道簡介
↓大禮大同步道簡介圖
↓獨立樹
↓處處美景
↓heidi
↓白髮山
↓獨立樹
↓壯麗
↓轉右下續行
↓藍天
↓樹
↓前方立霧山
↓風景
↓砂卡噹溪谷
↓山胡椒
↓天氣真好
↓步道
↓藍藍的天
↓白髮山
↓樹型
↓samshiue
↓獨立屋
↓鄉間風光
↓處處是美景
↓耀光
↓遺世獨立
↓獨立樹和白髮山
↓美景
↓步道
↓野牡丹
↓變幻
↓繼續走
↓馬纓丹
↓馬纓丹(大)
↓馬纓丹(大)1
↓種植玉米的屋前
↓大禮部落簡介
↓繡球花
↓藍色繡球花
↓蜿蜒的步道
↓藍天無雲
↓玉米花 (感謝指正)
↓很想住在這裡一天
↓遙望
↓山谷溪澗
↓??花,漂亮但不會拍
↓大禮部落
↓漂亮但不會拍
↓亂友已經坐定
↓大禮教堂
↓我的午餐
↓立霧山一片晴朗
↓大禮教堂側影
↓可惜沒能一睹立霧山
↓貓咪
↓鳳蝶
↓鳳蝶1
↓大禮教堂一景
↓小花
↓紅花
↓山茼蒿
↓鳳蝶2
好熟悉的大禮教堂,我們曾在那借宿過一晚。後來有聽說老神父已經往生....然而回想當時,那記憶實在美好。
回覆刪除需仁兄:我們造訪時並不清楚能否借宿一晚,不過教堂後面有充足水源,所以可以想見這裡是有人整理過的環境‧
回覆刪除實在很遺憾聽到這消息(老神父已經往生)‧
而「老兵不死‧只會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不過「山永遠在那裡」..
謝謝您的留言,備感溫暖
不是甘蔗花 那是玉米花
回覆刪除您好:
回覆刪除謝謝您指正,經過您的提醒,回想起當時溫暖的溫度,和煦的陽光,還有泥土的氣味,是的,我們經過一片玉米田,那裡應該是原住民的耕種植物,印象還記得有些玉米冒探了頭。
感謝您帶我回味一次過去的美好!
有空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