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概是第一次,特別想寫一些心得感想…雖然對活動作一些檢討是很平常,但是許多時候,檢討的想法只存在心中… 至於為什麼想寫的原因…只是希望能給自己一點借鏡,如果有幫助的話,希望下次能盡量減少同樣的愚笨作法…
先借用一些同行山友的感想…再來談談我個人的失敗心得…
安哥的感想:稜線上長滿黃籐栗蕨和雙扇蕨,還有觀音座蕨桫欏有刺植物等掩蓋路徑………
原先依計劃走路況相當清楚的步徑經烏山20號到烏山3號大石頭厝.屋況佳,展望也好,就著屋前空地的木桌板凳吃午餐,之後走到最後民宅(沒有門牌),這段距離稍遠,路況較模糊但仍有跡可循.
最後民宅過去就沒路了,可以確定這條灣潭古道岔上來的山徑就是連結這三間石厝的步道.由於時間還早,且隊友個個都是相當有經驗的好手,遂抽刀闢路接上竹子山步道,打算向左循步道回到灣潭.
然而這條步道(竹子山東稜)自96年藍天隊開闢以來,近四年沒人走了.稜線上長滿黃籐栗蕨和雙扇蕨,還有觀音座蕨桫欏有刺植物等掩蓋路徑.除了盡力揮砍外,只能硬闖,直到八點多才下到古道.
P.S.
1. 坪雙山區沒有台灣原住民,原來的居民又逐漸遷出,動物蕃衍.在這次探勘的步道上發現相當多山羌的蹄印和排遺,晚上往雙溪市街的路上車燈還照到一隻果子貍.
2. 雙溪鄉公所將潭古道拓寬後,原先曲徑通幽的味道盡失,變成一條醜陋的泥路.個人倒覺得應該將竹子山步道整理好,吸引登山隊伍來走山路接水路的O型路線.
土牛兄的感想:一路上兩位金刀大俠, 一前一後……
雖說不是第一次爬山,但是這一次的經驗,讓我新的體認。 平常也是在茂林中找路跡,但這一次卻是完全無跡可循。 只有藍天隊的一個路標, 指出方向, 時間120 分, 我們卻摸了更多的時間。
在完全無路跡的狀況之下, 兩位金刀大俠就發揮了看地形,憑經驗的本事。 有指南針, 有GPS,只能告訴我們方向, 剩下的就是靠猜測。

通過藍天隊的路標不到五分鐘, 就找不道路了。 GPS 的航跡, 放到最大, 然後監看看我們的位置, 隨時修正山刀劈下去方向, 那一種刺激跟驚險,很難形容。
6個隊員有5部GPS, 可能是我們信心的來源, 尤其是在其中一部GPS 有一點怪怪的時候, 山上就變成了GPS 的投票所。
一路上兩位金刀大俠, 一前一後, 互相校正觀測位置跟方向, 後面的我們, 隨時監視GPS 有無離開路線,並且注意有無被遺漏的布條。 事實上, 每一個人都有一點擔心。 有時發現一個退色的舊布條,馬上讓我們信心大增, 繼續揮刀前進。 一路下到灣潭古道, 才鬆一口氣。 檢討起來, 大 家的表現都很好,
在這個很想看到登山路條的時候, 才體會到前輩說的 ' XX 路線已經打通。' 這一段話背後的意涵!
Terry大哥的感想:現在爬山一定攜帶基本緊急安全裝備。另外除非很大眾化的路線,最好收尋近期的行程記錄參考,大地之母幾個月就可以將路徑回收。
……
另一角度的看法:
假如沒有適當的夥伴同行,互相支援、同心協力。
或下大雨、或沒有攜帶比較大範圍的地圖、指北針、以便比對GPS, 確任定位、方位正確。
天黑後、依這次的地獄路況,個人會偏向緊急紮營過夜,天亮後,再找路下山比較安全。
重點是隊員攜帶的緊急裝 備達到過夜的最低需求嗎?
幾次的摸黑與”ㄉㄧㄠ山”的體驗後,現在爬山一定攜帶基本緊急安全裝備。
另外除非很大眾化的路 線,最好收尋近期的行程記錄參考,大地之母幾個月就可以將路徑回收。
參考的行程時間,必須確認做記錄的人腳程與自己是否相當,曾經以健腳的行進速度來規劃行程,結局相當淒慘,自不待言。
後記:內側副韌帶損傷
就這樣回家之後…出國,回國,其實腳還是依然會疼痛…查了一下,應當是 內側副韌帶損傷@ 膝 關 節 韌 帶 傷 害(註一),現在的我,只好趕緊為自己復健,期待早日回到山林的行列中…
這次也給我對登山步道的難處,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從去年的龜媽坑古道順登大湖窟山O形~~在內疚和感恩下的體驗原始山林,對古道的難度已經有了認識,不過今天走完 灣潭古道、烏山路、竹子山O型後,才知道自己的認知還是太粗淺‧
自己的失敗心得
我想寫給以後的自己一些提醒的心得…想起以前寫過的失敗心得( 2008-10-31 風櫃嘴到冷水坑~~壯志未酬,下次再來)
雖然少走了幾座山,不免有一點可惜, 想起上次總總的失敗心得:
(1) 真是不應該早餐吃不飽就亂衝亂撞‧
(2) 也應該多保留一點體力爬山而少走走停停拍照…
(3) 下次睡飽一點‧
(4) 選一個不悶熱的星期天‧
下次,再來試試看…
今天再來看看當初寫的心得,不禁靦腆的莞爾一笑… 當初爬山知識的不成熟…可以想見一般…
倒也不是說今天有多麼的成熟,只是把這一次的感觸紀錄下來…希望自己以後能盡量不要再犯… 以下是我的失敗心得…
(1) 查查登山補給站的資料,看看最近一兩年有沒有走過相同的紀錄…
(2) 查查Google大神的資料,看看最近有沒有走過相同的紀錄…
(3) 最好要先準備好GPS航跡再上路‧
(4) 對每次的登山路線都必須先研究完畢,再決定參加與否,
(5) 對自己的體能能力的估計,寧可低估,評估後覺得不適合參加的活動,切忌不可盲目心軟報名…至少不能帶給其他山友不便…
(6) 每次上山都必需準備爐頭瓦斯、露宿袋、備用食物、飲水等,以備不時之需‧
(7) 對每座山林永遠要(更加)存有崇敬的心‧隨時做好最壞打算…
(8) 應該要開始復健自己的大腿四頭筋的強化運動,開始慢跑等,避免容易受傷…
(9) 就算無法參加活動,必須放下我執的心念,爬山不是唯一的選項,在家裡陪陪家人,為大夥加油也不錯…
(10)「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登山不必一定要完成什麼目的,全身而退最重要‧
註一…
內側副韌帶損傷
在膝蓋內側連結大腿骨和脛骨,並防止膝部之左右分離的重要負責者,即是內側副韌帶,除了有膝關節的橫向 安定作用外,也有固定半月板並控制膝關節活動的功能。
此韌帶,常在膝部外側受到加強的外力或過度扭轉時,極易受傷。例如:滑冰時,不經意的扭傷或打橄欖 球、足球時,爭球被拉扯等狀況下,也容易使內側副韌帶受傷。
當內側副韌帶受傷時,膝的內側會腫痛,並且在內側副韌帶斷裂部分輕壓時,會感覺創痛,如果受傷 嚴重時,膝部會缺乏安定感,並動搖不穩,有時亦會有積血現象。
當副韌帶受傷時,可先將患部舉到比心臟高的部位,並以冷濕布輕敷患處,使腫脹減至最小程度, 若是症狀輕微者,則可用彈繃等,將患部固定,先以冷濕布再改用溫濕布方法,作二至三週局部固定後,在患部不會痛的範圍內,作膝部伸屈及大腿四頭筋的肌力訓 練工作。
若是韌帶完全斷裂的情況,則要接受專門醫師的手術,將斷裂的韌帶縫合。不管輕傷或重傷,事故後運動時, 不要忘了加上護膝等裝備。
在前面我們一直提到大腿四頭筋的強化運動,現在,我們就來仔細研究一番。
和膝關節痛的產生最有關係的是大腿四頭筋(即大腿前面的肌肉),強化大腿四頭肌的第一步驟,便是步行的 訓練。若在激烈使用膝部運動的時候,能作好以下所說的訓練肌肉的準備運動的話,對於膝關節痛的預防是很重要,且效果很大的。
首先,是大腿四頭筋的直線運動,將膝關節屈曲,以一隻手抓住足部,慢慢地向背部伸展,同時,大腿四頭筋 也會跟著伸直,另一隻手扶著牆壁支撐身體,較有安全感之情況下,也較能使訓練收到效果,一次大約支持30秒,如此二腳交互地作四、五次。
其次,則是大腿四頭筋的強化訓練,將膝伸直而腰接觸於地面上,以兩手置於身體後,並接觸地面,以支撐身 體。在伸直的膝下放著浴巾等折疊成的東西,並使腳不碰到地面,將腳伸直,並好像用膝的力量壓這些毛巾般,維持約十秒後,再換另一腳。大約兩隻腳如此地交互 做了十次之後,可在勝任得了的範圍內,稍微增加次數。若經過多天的訓練後,亦可在足踝上加些重量以加強訓練,然而這些可依個人的狀況而定。最初只是放著捲 毛巾等的重量即可,而到後來更可增加足踝上的負擔,肌肉的強化也可因而更順利。
此外,同樣將腳伸直坐著,將伸直的足部,以大腿的力量再將腳尖前壓,使得腿伸得更直的訓練也有,這時膝 蓋骨周圍的筋肉,似乎呈緊縮的狀態,而使得足部能不著於地面並且伸直,約用力五秒,用力後即可放鬆,如此重覆左右各五、六次,一天約進行五回合,等到這種 訓練進行到某一種程度後,在足踝上一樣加些小東西,以加強訓練,而達到更完全的運動。
另外引用自內/外側副韌帶損傷
內/外側副韌帶分別位於膝關節的內/外側,很容易就可以藉由觸診確立診斷。副韌帶損傷往往伴隨著十字韌帶以及半月板的傷害,但治療起來遠比前述兩者容易得多。輕微的損傷保守療法(物理治療、手法治療、外敷中草藥)配合適當的休息就可以讓韌帶復原的相當不錯,必要的時候還是得輔以護具或肌內效貼布加以支撐與固定,避免造成二度傷害。
外側副韌帶損傷的症狀,往往容易與髂脛束症候群混淆,臨床診斷上應特別注意。除此之外,內側副韌帶的慢性疼痛,亦應該往評估長短腳或單側外翻足的可能性,若確認為生物力學構造異常,應儘早配合矯正鞋墊(功能性鞋墊)治療為宜。
今日行程:總時間:10小時30分,總路程:7.6KM,總高度差:416公尺
捷運新店站(8:00am)->灣潭福德廟(10:10am)->灣潭古道(10:26am)->早茶(10:40am)->三叉路(11:14am)->烏山20號石厝(11:39am)->烏山3號石厝(11:50am) ->俞禮高分33號電桿(1:42pm)->竹子山(3:30pm) ->灣潭古道(8:40pm)->雙溪鄉吃慶功宴(9:30pm)->回家(12:00am)
↓2010-2-27【台北雙溪】灣潭古道、烏山路、竹子山O型 ~十大失敗心得感想
高度圖

↓2010-2-27【台北雙溪】灣潭古道、烏山路、竹子山O型 ~十大失敗心得感想
行旅圖

↓2010-2-27【台北雙溪】灣潭古道、烏山路、竹子山O型 ~失敗心得感想 GPS航跡 ↓2010-2-27【台北雙溪】灣潭古道、烏山路、竹子山O型 ~失敗心得感想 照片集
見到竹子山, 我還以為是石門與台北間的竹子山, 上回走完小觀音山及北竹子山, 驚險餘悸尤存, 曾想過去衝石門與台北間的竹子山, 好象亂集團也去走過, 無奈我因都獨行習慣人單勢姑, 不敢輕舉妄動, 原來, 雙溪也有個不好剃頭的竹子山, 難道叫竹子山都如此難攪 ? 希望有幸山林相見.
回覆刪除阿寬伯您好:
回覆刪除小觀音山及北竹子山我都沒去過,而且您還是一人行動‧佩服佩服‧
一人獨行還是建議您要以小心為上‧希望有幸山林與您相見‧
拍謝, 打太快, 是小觀音山西峰, 不是小觀音山,那次是與女兒一起去, 有給它小小驚嚇到, 在山裡呆了7個小時, 還好最後沒事, 大自然永遠是令人敬畏的, 在山裡趴趴走, 要謹慎再謹慎, 安全為第一.
回覆刪除